2025年7月25日,湖北第二师范学院“志远”志愿服务队的20名队员踏上黄冈市罗田县的土地,开启为期五天的板栗产业专项调研。素有“中国板栗之乡”美誉的罗田,板栗种植历史逾千年,现存百年以上栗树超万株,年产板栗占全国总产量的8%,是支撑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。此次调研源于服务队对“乡村振兴中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”的深度关注,队员们希望通过实地走访,摸清产业发展的“脉络”,既总结成功经验,也直面现存难题元富投资,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智慧。出发前,团队已梳理罗田板栗的地理标志认证、产业链布局等基础信息,规划了“科技应用—种植实践—基层治理”的三维调研路径。
调研首站走进大别山农业智慧园。园区技术总监王先生带领队员们参观了“产学研”融合的创新场景。在板栗种质资源圃,培育着从全国各地引进的28个板栗品种,王先生指着一株挂果的栗树介绍:“这是我们和省农科院合作培育的‘罗栗1号’,抗病性强,亩产比传统品种提高20%,而且果肉更甜,深加工企业特别喜欢。”在电商孵化中心,几名年轻人正在镜头前试吃板栗酥,王先生笑着说:“我们不仅教农户开网店,还培养了12名本地主播,上个月一场助农直播就卖掉3万斤板栗,最远卖到了新疆。”智慧园里的冷链仓储中心更让队员们印象深刻,-5℃的恒温库可储存800吨板栗,通过精准控温能延长保鲜期至6个月,解决了“旺季烂市”的难题。
告别智慧园,队员们来到凤山镇的板栗种植园。盛夏的果园里,沉甸甸的栗苞挂满枝头,几名农户正操作着小型收割机清理林间杂草。有着15年种植经验的刘大叔给队员们演示了智能灌溉系统:“手机上点一点,水管就自动喷水,以前浇水要雇三个人忙一整天,现在一个人在家就能搞定20亩地。”他还提到,村里统一推行的“板栗+中药材”套种模式效益显著:“树下种的茯苓,每亩能多赚5000块,板栗也因为药材的天然驱虫效果,农药用量少了一半。”队员们发现,果园边缘还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,灯光下的粘虫板上粘满了害虫,刘大叔说:“这些绿色防控技术,让我们的板栗通过了有机认证,每斤能多卖2块钱。”
展开剩余56%调研最后一站,队员们来到三里桥村委会。村支书周书记组织了一场热闹的座谈会,种植户、合作社代表、农资经销商围坐一堂。周书记首先介绍:“我们村60%的土地种板栗,去年全村板栗收入超800万元元富投资,但问题也不少。”种植户陈大姐抢先说:“年轻人嫌种板栗辛苦,都出去打工了,农忙时雇人都难。”合作社的李社长接过话头:“虽然有了电商渠道,但包装设计跟不上,自家的板栗和别家的长得差不多,没辨识度。”做农资生意的赵老板则提到:“现在肥料、农药涨价,种板栗的成本一年比一年高,要是能有补贴就好了。”队员们认真记录着大家的诉求,还就“如何用短视频宣传板栗文化”“开展板栗采摘游”等想法与村民们热烈讨论,现场不时响起阵阵笑声。
经过五天的深入调研,“志远”志愿服务队对罗田板栗产业有了清晰认知:科技赋能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机,绿色种植提升了产品竞争力,但劳动力断层、品牌辨识度低等问题仍待破解。接下来,队员们将结合调研数据,撰写包含“建立青年返乡创业补贴”“设计地域特色包装”等建议的调研报告,并计划联合学校艺术学院师生,为当地板栗产品设计专属包装,助力罗田板栗从“好产品”变成“好品牌”,用青春力量助推乡村振兴。
图为队员们于智慧园处的合影。 张晓曼 供图
图为讲解员正在介绍罗田特色中草药种类。 张晓曼 供图
图为队员们观察板栗生长状况。 张晓曼 供图
图为三里桥村干部与队员开展罗田板栗产业发展座谈会元富投资。 万佳 供图
发布于:湖北省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